好的,我帮你将文章逐段改写,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满自然:
---
老覃在上个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1958年,毛主席离京巡视,事事依从张治中,独自游览黄山未获照顾》,讲述的是1958年9月10日,毛主席邀请张治中同志一同巡视全国大江南北的故事。
他们巡视的第一站是湖北省。
在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和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领导的陪同下,毛主席先后视察了武汉第一纱厂、武汉重型机床厂以及武钢钢铁公司等重要工业基地,详细了解了当地的生产情况和工人生活。
第二站来到了安徽省。
张治中是安徽本地人,内心满怀期待,希望毛主席能在安徽停留得更久一些。
他悄悄找到了曾希圣商议,建议曾希圣在毛主席到来之前,组织群众提前站到大道两旁,热情迎接主席。
展开剩余87%张治中非常郑重地对曾希圣说:“这是毛主席第一次视察安徽,我们必须充分展现安徽人民的热忱和对他的敬爱。”
曾希圣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说:“主席无论走到哪里,一直不愿意惊动群众。我们这样做,很可能会被批评的。”
张治中回答道:“我是党外人士,这事我去跟主席提提,或许他会同意的。”
曾希圣点头:“那就听你的了,去争取看看,我等你的好消息。”
于是,张治中去找毛主席表达了这个请求。
他从激励安徽经济发展讲起,极力强调举办欢迎仪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毛主席沉默思考了一会儿,最后做出了决定:“好,安徽省委多次批评我没到过安徽,这次为了弥补我的愧疚,就听你的,我会坐敞篷车出来,和安徽人民见个面。”
张治中听后喜出望外,像飞一样跑回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曾希圣。
曾希圣听闻后心情大好,但他的考虑比张治中更为周全。
他对张治中说:“如果我们组织欢迎仪式,群众都知道主席要到合肥,大家就会紧紧跟着主席的车队跑,主席去哪儿他们就跟去哪儿。这样主席还怎么开展视察工作,怎么休息?我觉得还是把‘欢迎仪式’改成‘欢送仪式’更妥当。”
张治中觉得有道理,便把曾希圣的建议回报给毛主席。
毛主席没有反对,默许了这个调整。
根据既定行程,毛主席原定于9月15日启程前往安徽。曾希圣则于9月14日提前回到合肥,为欢迎活动做好各项准备。
1958年9月15日上午,毛主席继续巡视武钢大冶炼铁矿区、大冶钢厂和黄石港特殊钢厂。
下午3点多,毛主席从沈家营码头登上“江峡”号轮船,向安徽方向驶去。
轮船于9月16日凌晨4点半抵达安庆。
在安庆,毛主席视察了由安庆市第一中学创办的电机厂和木工厂。
16日下午3点,毛主席改乘汽车前往合肥。
途中,他在舒城县下车,视察了舒茶人民公社。
晚上7点左右,毛主席抵达合肥。
当晚,他接见了全国妇联及安徽省妇联的干部代表。
17日,毛主席参观了安徽省博物馆。
18日,他视察了省委直属的钢铁厂及合肥钢铁厂。
当天晚上,还参观了设立在西郊野外的新式农具展览馆。
19日下午3点,毛主席离开合肥前往芜湖。
原计划中,曾希圣于当天上午有条不紊地通知群众,组织他们提前站在省委到火车站的路两旁,排好整齐队伍准备欢送。
值得一提的是,曾希圣并非安徽人,他是共和国36位杰出军事家之一曾中生的弟弟,出生于湖南兴宁州门司镇(现资兴市州门司镇)牵牛坳。
1926年1月,他曾随哥哥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后来转入“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
曾希圣一生光辉事迹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参与创建中央苏区的中共中央军委二局,担任首任局长兼红一方面军二局局长。
去年年底,老覃写过一篇《毛主席为何称四渡赤水是得意之作?来看细节,出神入化,惊心动魄》的文章,详细分析了毛主席在四渡赤水战役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堵,指挥调度如神,行动迅捷灵活,出奇制胜。
而这一切的实现,与曾希圣领导的二局提供的准确情报密切相关。
长征结束后,毛主席感慨说:“没有二局,长征是不可能完成的。”
因此,他对曾希圣格外信赖。
除了情报工作出色,曾希圣指挥打仗也颇具威望。
1942年“皖南事变”后,他被调往皖江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组建新四军第七师。
抗战胜利时,第七师已发展壮大至3万余人。
解放战争期间,他任中原军区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参与淮海战役。
1949年3月,曾希圣转入地方工作,因此1955年未参加军衔评定,未领军衔。
无论如何,他的组织能力极为强大。
当天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
首先,天气不作美。
19日中午12点开始,天空开始细雨绵绵。
曾希圣清楚,这种雨通常持续不短,很可能影响欢送仪式。
他非常担忧,如果毛主席必须放弃敞篷车环节,将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其次,欢送毛主席的消息迅速传开,邻近县城的群众纷纷赶来,蜂拥而至,聚集在省委到火车站的道路两旁。
一时间,人山人海,密密麻麻,无法通行。
当时道路还未硬化,泥泞遍地,被踩得坑坑洼洼。
曾希圣派人粗略统计,聚集的群众竟达到30万之多,远远超出预期。
巨大的压力压在他的肩上,却无力劝散这些热情如火的群众。
只能增派警力维持秩序,以防突发状况。
雨越下越大,但丝毫无法浇灭群众的热情。
许多人已经被淋成了落汤鸡,却依旧满怀期待,翘首以盼毛主席的到来。
毛主席得知群众早已在道路两边等待,午餐也吃不安心,担心有人会因雨生病,决定提前出发,亲自与群众见面。
他拒绝了曾希圣劝他改乘封闭车的好意,坚持坐敞篷车出行。
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他连伞也不打,说:“群众能挨雨淋,我为什么不能?”
下午2点15分,毛主席的车队准时出发。
天公似乎感受到主席对人民的深情,雨势迅速减弱。
原本倾盆大雨顿时变成细细的蒙蒙细雨。
秋老虎的酷暑也因这细雨变得清凉宜人。
毛主席乘坐第一辆绿色敞篷车,在曾希圣和张治中陪同下,从金寨路缓缓驶入市区。
成千上万的群众早已激动不已,等待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毛主席环顾四周,看到热情洋溢的人民群众,忍不住站起身来,挥舞着手臂,笑着高喊:“下午好!安徽的人民群众,下午好!”
此言一出,现场瞬间沸腾,欢呼声震天动地,群众欢呼雀跃,齐声呼喊:“毛主席万岁!”
那一天,整个现场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欢乐舞台。
这场盛大的欢迎活动,不仅让组织者曾希圣感到震撼,曾从蒋介石阵营归顺的张治中将军也深受感动。
短短几公里的路程,毛主席车队行进了将近一个小时。
下午3点多,车队抵达火车站。
毛主席走下敞篷车,走进站台。
无数群众涌入站台,挤满车厢旁边,欢呼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多次从车厢出来,向群众挥手致意。
每一次挥手,都激起一波波欢腾的浪潮。
列车缓缓启动,人们依旧站在站台,热烈交谈,尽情享受这一幸福时刻,直到傍晚六点多,才逐渐散去。
“30万群众雨中相送”,成为合肥市民永远珍藏的记忆和幸福的话题。
张治中在车上感慨地对毛主席说:“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拥戴与爱戴,实在超出我的想象,令人深深感动。”
毛主席笑着答道:“他们欢呼,是因为他们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是当家作主的主人。他们已经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
如果你需要,我还可以帮你调整语气或者增加更多细节。
发布于:天津市168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